2023年10月11日,山東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藥事業(yè)傳承與發(fā)展古籍定損評估與修復服務項目驗收會在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召開。本次驗收會邀請了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古籍保護中心)、山東博物館、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的專家組成驗收小組,特邀山東省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一級巡視員、山東中醫(yī)藥學會會長孫春玲蒞臨指導,項目委托單位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分管校領導和館領導出席,項目承接單位山東邁越文??萍加邢薰竟芾韴F隊和項目團隊人員參加。
與會專家和領導們聽取了項目承擔單位對項目總體、工作和技術情況的匯報,審閱修復檔案,查看修復后的古籍,審閱項目資料,經(jīng)質詢、討論認為:該項目按照《WH/T22-2006 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GB/T21712-2008 古籍修復技術規(guī)范與質量要求》等相關國家行業(yè)標準實施,古籍破損定級評估合理,古籍修復技術路線合理,重視分析檢測技術的應用,修復流程嚴謹,修復選材適當,修復措施有效,修復檔案內(nèi)容完整,數(shù)據(jù)記錄詳實,同意本項目通過驗收。
項目工作情況匯報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一批古籍,因年代久遠,酸化程度嚴重,紙性較差、紙張破碎,存在老化、脆化、蟲蛀、鼠嚙、書口開裂、四周磨損、裝幀破損等情況,亟待保護。山東邁越文??萍加邢薰境薪禹椖恳詠?,克服新冠疫情等重重困難,在館方領導和工作人員的大力支持下,分階段完成了項目。
本項目的主要工作內(nèi)容有:古籍狀況調查、古籍破損定級評估、古籍修復、古籍脫酸等。本次項目的實施嚴格遵守GB/T 21712-2008 《古籍修復技術規(guī)范與質量要求》、《WH/T22-2006 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GB/T13528-2015 《紙和紙板表面pH值的測定法》等國家、行業(yè)標準,熟練運用分析檢測、影像采集、古籍修復、古籍脫酸四項技術。
項目主要技術
本項目完成13函55冊近3000個筒子葉的修復工作,并對其中的3函25冊723個筒子葉進行脫酸處理,有效延長古籍的使用壽命,使古籍更加美觀、平整,讓其具備數(shù)字化掃描、翻閱的條件。同時,整合并留存項目中產(chǎn)生的文字、表格、圖像等數(shù)據(jù),針對每一函古籍形成對應的修復檔案,做好修復記錄建檔工作。
修復方案的編制與實施,依照古籍修復相似性、適宜性、可逆性、最小干預原則。選配修復用紙時,采集古籍脫落的紙張碎片,采用纖維染色顯微分析法,結合修復人員經(jīng)驗判斷古籍紙張類別,再結合分析檢測數(shù)據(jù),選擇合適的手工紙作為修復用紙。
古籍書葉紙張纖維纖維顯微圖像分析
對古籍書葉缺損處的各種情況進行針對性修復,所有古籍書芯部分書葉都采用單層搭接法、平補法、溜補加固等手工修補的方式,不進行托裱處理,對比修復前后分析檢測數(shù)據(jù)可知,修復后古籍開本尺寸、重量、厚度等無明顯變化;對古籍原裝幀的處理,嚴格遵守最小干預原則,原孔、原線裝訂,還原原有書皮、護頁,附件密封保存,最大力度地保留原件的資料信息。有些書皮顏色特殊,如《得心集醫(yī)案》書皮為玫紅色,又因年代久遠而褪色,修補時難以找到顏色相近的成品紙來補缺,這就需要染紙了。修復師對原書皮先進行除塵、清洗處理,然后挑選與原書皮紙張厚度、質地相近的手工紙,再選用質量穩(wěn)定的礦物顏料,比照清洗后書皮的顏色,調制合適的顏色水對紙樣進行染色,經(jīng)歷多次“染制-試色-調色-比色-靜置觀察”,最終染制出比原書皮顏色稍淺的色紙,用以補缺,修補后的書皮色調和諧,機械強度大大提高。
《得心集醫(yī)案》書皮修復前后
古籍書皮修復前后
古籍書葉修復前后
本批古籍使用公司自主研發(fā)的無水脫酸液,采用浸泡結合噴霧脫酸工藝進行脫酸處理。經(jīng)前期檢測,修復前書葉紙張表面pH值在3-5,脫酸后紙張表面pH值上升至7-9,去酸效果顯著。脫酸處理不影響紙張原貌,不影響紙張纖維結構,不影響字跡,字跡的耐光、耐熱、耐堿、耐水、耐酸等能力有所增加;脫酸后不需要二次壓平處理。
驗收專家組特別對本批古籍細致的分析檢測工作和顯著的脫酸效果給予了高度肯定。并建議下一步要進行數(shù)據(jù)跟蹤檢測,并做好對項目成果的總結與運用。